当前位置:主页 > 新闻中心 > 行业相关 >
反洗钱小知识

1、“黑钱”主要来自哪些犯罪活动?

答:毒品犯罪、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、恐怖活动犯罪、走私犯罪、贪污贿赂犯罪、破坏金融管理制度犯罪、金融诈骗犯罪。

2、洗钱活动主要有哪些途径或方式?

答:①通过地下钱庄,实现犯罪所得的跨境转移;②设立空壳公司,作为非法资金的“中转站”;③利用现金交易和发达的经济坏境,掩盖洗钱行为;④利用别人的账户提现,切断洗钱线索。⑤通过购买财产进行洗钱;⑥利用信息及互联网技术,通过网络银行业务和电子商务活动中提供的支付手段,掩饰、隐瞒犯罪所得及其收益来源和性质。

3、谁是我国反洗钱工作的监管者?

答:中国人民银行。

4、金融机构履行反洗钱义务是否会侵犯个人隐私和商业秘密?

答:《反洗钱法》保证在反洗钱过程中个人隐私和商业秘密不受侵犯。

5、是否可租借自己的身份证件为别人开办银行账户?

答:不可以,出租或出借自己的身份证件,可能产生以下后果:①他人借用您的名义从事非法活动;②可能协助他人完成洗钱和恐怖融资活动;③可能成为他人金融诈骗活动的“替罪羊”;④您的诚信状况受到合理怀疑;⑤因他人的不正当行为而致使自己的声誉和信用记录受损。

6、代理他人办理金融业务的客户,应如何配合金融机构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?

答:客户代理他人办理金融业务,应出示被代理人及本人有效身份证件或其他身份证明文件,填写姓名、联系方式、身份证件或其他身份证明文件的种类和号码等信息。

7、不通过金融机构的洗钱能否受到反洗钱监测?

答:会,非金融机构(如拍卖行、典当行、贵金属和珠宝交易商等)逐渐被纳入反洗钱监测范围。

8、可否用自己的账户替他人提现?

答:不可,账户将忠实记录每个人的金融交易活动,请不要用自己的账户替他人提现。

9、大额现金存取时,需出示身份证件,人民币、外币分别达到什么标准为大额现金?

答:凡是存入或取出5万元以上人民币或等值1万美元以上外币时,金融机构需核对有效身份证件或身份证明文件。

10、《个人存款账户实名制规定》规定个人在金融机构开立存款账户必须使用实名,提供真实身份信息,请列出三种有效身份证件?

答:居民身份证或临时居民身份证、户口簿、港澳居民往来内地通行证、军人身份证件、武装警察身份证件。

11、客户在金融业务关系存续期间,如果先前提交的身份证件或其他身份证明文件已过期,金融机构还能够继续为客户办理业务?

答:不能,客户应及时更新身份信息,若未在合理期限内更新且无合理理由的,金融机构应中止为客户办理业务。

12、在与客户的业务关系存续期间,金融机构是否还会持续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?

答:会,金融机构还要持续关注客户及其日常经营活动以及金融交易情况,并及时提示客户更新资料信息。

13、帮助他人处理犯罪所得会触犯刑法吗?

答:是的。根据《刑法》规定,如果明知他人的钱财是犯罪所得,还帮其转移、转换、提供账户或处理这些钱财,应被判“洗钱罪”或“掩饰、隐瞒犯罪所得、犯罪所得收益罪”。

14、个人如果发现了洗钱线索应如何处理?

答:可将有关信息通过电话、信箱、网址等方式反馈至各金融机构、中国人民银行。

15、金融机构履行反洗钱义务会不会影响公司、个人的正常经营?

答:不会。金融机构履行反洗钱义务不会影响其正常经营,而是有利于增强金融机构的抗风险能力,促进金融机构稳健运营。

津公网安备 12011002019122号